前言
全球溫暖化現象,原本被視為是一個西方工業化國家的議題。因為此現象之成因,一般認為是因為西方國家大量工業化與過度能源消費模式所排出之溫室氣體所致,目前的影響範圍也大致以北方溫帶/寒帶國家為主。但是隨著這幾年來出現的劇烈氣候現象,許多屬於溫帶/熱帶區域/國家也開始感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得不開始面對這個問題。本文因此說明綠色消費與全球氣候變化之關聯性與如何透過綠色消費來因應氣候變化議題。
一、全球溫暖化所造成之衝擊
1. 對溫帶/寒帶國家之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議題之所以未獲得各國人士同等重視,一個原因是除非是受影響之當地人士,其他國家/區域人士很難理解到此種影響之嚴重性。以加拿大與俄國等兩個北方大國之北極圈環境為例,科學家預測至2100年時,北冰洋結冰將全部溶解,並直接衝擊到北極地區數十萬名原住民與該地生物之存活。當然全球海平面也會因此逐漸上升,但是對其他南方國家人士來說,這是數十年後的事情,不是當務之急。
除南北極地區之外,有些溫帶區域之氣候變化也是較為明顯的,例如去過加拿大落磯山脈冰原區數次的國人,可能會感覺到哥倫比亞冰原與露易斯湖對岸山頭的冰層越來越少了。但是觀光客看不到的是,隨著過去十數年來氣溫升高與降雪減少,其他變化也逐漸發生。例如加拿大太平洋岸卑斯省(British Columbia)內陸的北方松樹林正發生加拿大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高山松樹甲蟲(mountain pine beetle)」危害事件,遭受侵襲病死的森林面積已經超過10萬平方公里以上,且急速增加中。要消除此種蟲害,需要維持連續三星期林區溫度低於零下40度以下,方能凍死甲蟲。但是自1994年來每年冬天都是暖冬,因此蟲害面積每年擴大無法控制。
此外今年自太平洋迴流至卑斯省內陸產卵區的太平洋紅鮭魚(sockeye)數量僅有往年10%,因為連續數年來山區降雪減少,使得夏季融雪減少,內陸河流水溫上升,迴流紅鮭魚存活率亦大降,四年後的紅鮭魚漁業將是前途黯淡(紅鮭魚生命週期為四年)。因此全球氣候溫暖化現象已經對北方國家的農林漁牧業甚至觀光業都產生重大衝擊。
由於這些衝擊使得北方國家深受其害,因此基本上支持需要採取行動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但是不幸的是,這些國家(例如加拿大)因為天氣嚴寒為求保暖亦是國民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前幾名的大國,加上受影響部門大致屬於(原住民、農林漁牧團體)弱勢團體,為怕影響工業與經濟發展不願意採取積極排放減量作為。此點被開發中國家視為是工業化國家未能以身作則,卻要求開發中國家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自私行為。
2. 對溫/熱帶國家之影響
對屬於溫/熱帶國家的美國與亞洲國家而言,過去因為並未直接受影響,且認為經濟與反恐等議題較為重要,因此對氣候溫暖化議題大多採取否認或消極因應態度,但是最近發生的一些氣候變化現象,可能是地球給予人類的警訊,並有改變這些國家態度之可能性。
首先是今年夏秋季,東亞與美東地區皆遭受破紀錄的颱風/颶風災害侵襲,且這不是一年的單獨現象,因為自1990年代末期起即呈現颱風強度、降雨量等皆增加之趨勢。因此使得一向主張全球氣候溫暖化現象與人為活動之關聯性缺乏科學證據之美國政府,在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之GFDL實驗室報告中,都承認長期來看(2100年)即使颱風數量未必增加,但是因為大氣層中溫室氣體增加之影響,未來颱風/颶風之強度與降雨量都將大為增加。
英國政府之氣象辦公室亦預測未來100年亞洲主要城市之氣溫將上升攝氏3-10度,海平面則將上升9-88公分,將使得低地國如孟加拉等喪失高至17%國土。此外因為地表溫度上升,將使得劇烈氣候變化之發生頻率上升。亦即是說颱風強度將會增加,降雨量也提高;同時熱浪來襲期間也將會延長;下雨時雨量大又急會造成洪患;否則即是長期甘旱不雨造成嚴重旱災。這些都是因為地表溫度上升,提供較高能量,造成劇烈氣候的典型表現。
二、全球因應溫暖化的政經環境
至此不論是北方或南方(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各國都應該了解全球溫暖化已經不是一個區域性問題,而是一個需要採取共同行動的全球議題。目前因應全球溫暖化的國際行動,最引人注意者應屬將於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議定書。但是有識者認為自1997年底推出以來奮鬥七年終於達到生效地步的京都議定書,恐怕是一項時程過遲與效果不足之行動,因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並未加入,且排放量迅速增加的開發中國家(以中國與印度最重要),也未能參與行動。且目前之全球政經局勢,亦未具有鼓勵實施大幅排放減量行動的環境,說明如下:
目前位居全球經濟與科技龍頭地位的美國,依然處於以低利率環境提供低成本資金,來拉拔脆弱經濟的地步,此種環境造成房市與民間消費之得以持續維持。至於整個政經部門則是拼命鼓勵民眾消費,因為如果美國民眾停止消費,則將使全國經濟再度陷入萎縮狀態。但是美國政府拼命減稅與龐大軍事支出和民間不知節制的舉債消費行為,已經造成美國經常帳與國際貿易的兩大逆差。目前全靠外國金主(主要是日本與中國等國之中央銀行)提供大量(每天約26億美元)資金來維持。但是此種巨幅逆差已經形成美元對歐元日幣等主要貨幣最近大幅貶值之走勢,更形成購買美元金主的巨幅虧損。如果這些金主決定自美國撤資,美國政府勢必加速提升利率,則將重創美國房屋市場與使經濟成長停頓。此種政經局勢已經使得悲觀的經濟分析師預測美國短期內僅有10%機率可以避免此種「經濟大決戰(Economic Armageddon)」之發生。當然這是最壞的情況,誰都不願意見到,因為一旦發生將會拖累全球經濟。當前在此情況下,美國政府無心也無力進行重大的能源結構改革。
歐盟方面,多個會員國長期以來一直處於經濟不振狀況,亦無力進行能源結構改變行動。東北亞的日本與韓國之經濟則與中國和美國兩國經濟連動性太高,具有不確定性。唯一呈現成長趨勢的中國,這幾年來又因為過多熱錢湧入已經呈現泡沫現象,引起政府經濟降溫行動。目前則在各界預期人民幣將升值情況下,熱錢湧入情況更為加劇。此外快速成長的中國經濟,勢必依賴境內蘊藏量豐富的煤產,作為主要能源/電力來源,因此篤定能源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隨經濟成長同步增加。
要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積極主動之道乃是各工業化國家痛下決心,將其能源結構自化石燃料為主轉向再生能源為主,但此過程將難以避免短期內面臨經濟動盪或衰退現象;工業化國家亦應該提供財務誘因,出資協助開發中國家建立高能源效率之經濟結構。但是實施前述行動需要大量財力與犧牲,在當前政經局勢下屬於窒礙難行,因此各工業國僅會就現有能源結構,改善能源效率,以達到部份的排放量減少效果。當然亦有一種被動排放減量情況,亦即是發生全球經濟衰退現象,使得能源需求量與溫室氣體排放量自然減少,但這是各國希望避免的。
(未完待續......)
|